欢迎访问山东健康咨询网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头条 > 健康头条详情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在深化改革、系统集成中展现山东担当

发布日期:2023-08-02来源:山东健康咨询网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在深化改革、系统集成中展现山东担当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涉及千家万户的重大民生工程。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山东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人民至上,聚焦关键堵点,敢为人先、大胆探索,不断推动改革系统集成和高效联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更多方向、更广范围取得了新进展、实现了新突破,全省卫生资源供给不断优化,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水平持续提高,人均期望寿命由2015年的78岁提升到2022年的79.5岁,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由2015年的13.04/10万、4.77‰下降到2022年的7.18/10万、3.18‰,已超过健康中国行动2030年目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威海、滨州、日照、济宁、德州等市因深化医改成效明显,先后被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彰。


微信图片_20230802085351.jpg

▲2023全国深化医改经验推广会暨中国卫生发展大会


深化“三医”协同

加快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推动医保、医疗、医药联动改革,突出抓好“五项制度”建设,着力解决好群众看病就医突出问题。


    进一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全面推进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建设,促进分级诊疗、有序就诊。充分发挥专科联盟辐射带动作用,着力提升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有效利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省级临床重点专科等优质资源,牵头开展专科联盟建设,辐射和带动区域内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目前全省共组建县域医共体215个,实现涉农县(市)全覆盖,47个县纳入国家试点并全部达到紧密型标准,创新实现“一二三四五六”工作思路。以构建优质高效县域整合型服务体系为目标,夯实信息化和人才“两个支撑”,突出县、乡、村“三个重点”,突破基层用药、医保支付、双向转诊、服务范围“四项政策”,建立医学影像、远程会诊、检查检验、病理诊断、消毒供应“五大中心”,推进人事、财务、资产、业务、药品耗材目录及配送“六统一”管理。2022年超过85%的基层医疗机构与牵头医院人均收入比值同比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人民群众满意度双提升,“县级强、乡级活、村级稳、上下联、信息通、服务优”的格局初步实现,全省基层诊疗量始终保持在60%左右。


    进一步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全部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和耗材加成,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比国家要求提前一年多全面推开。坚持和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全面执行和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出台《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完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青岛、潍坊先后获批2022年度、2023年度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成为全国连续2年均有项目获批的2个省份之一。


    进一步推进全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积极推进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和按病种分值(DIP)付费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成为全国唯一DRG和DIP改革试点覆盖所有地级市的省份,目前已全部启动实际付费。加快推进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基本医保报销比例居民提高到70%左右、职工提高到80%以上,居民大病保险最低段报销比例提高到60%。


    进一步推进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建设。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省短缺药品供应保障会商联动机制,制定省短缺药品和易短缺药品重点监测清单,建立覆盖医疗机构、药品生产和配送企业、哨点人群的多源信息监测机制。深化药品招采、价格、支付方式改革,推进集中带量采购制度化、常态化,集采药品价格比改革前的2018年平均降价50%以上。


    进一步推进综合监管制度建设。健全机构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多元化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体系,建立省、市、县、乡、村横到边、纵到底的“四级五层”监管网格,连续开展卫生健康监督“守正创新年、攻坚突破年、效能提升年”活动和重点领域专项整治“蓝盾行动”,创新“信用+智慧”监管模式,对全省所有医疗机构实行差异化监管,行政检查、行政处罚全流程网上运行,监督覆盖率和查办案件数连续3年位居全国前列。


优化资源供给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大病不出省、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指示要求,统筹推进医疗卫生、公共卫生、基层卫生和中医药“四个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聚焦“大病不出省”,大力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实施区域医疗服务能力“攀登计划”,推动《委省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合作协议》落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纳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出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济南医院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创建国家重点专科69个,布局省级区域医疗中心43个(含综合、中医、专科)、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9个、重点专科学科540个和重点实验室40个。现有中西医三级医院203家(其中三级甲等医院107家),2021年度中西医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均居全国第四。


    聚焦“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大力推动骨干医疗资源能力提升。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布局设置了一批综合、专科类区域医疗中心,在区域能力提升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市、县级医院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围绕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和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山东省大力推动实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计划”和“临床专科能力攀登计划”,以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为抓手,不断健全完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省优质医疗资源总量持续扩容、布局不断优化,全部78家县(市)综合医院均达到国家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64.1%的县级中医医院达到国家县级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43.6%的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达到二级甲等水平。山东省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符合率居全国第三位,推荐标准符合率居全国第二位。


    聚焦“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大力强化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坚持强基础、建队伍、构网络,出台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18条措施,创新选派上级医院业务骨干到薄弱卫生院担任“业务院长”,实施“齐鲁基层名医”人才工程。山东省选派“业务院长”强基层做法入选2020年度全国“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开展公费医学生培养,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培训工作。截至2021年底,全省每万人口拥有全科医生3.23人。目前,全省515家基层机构达到国家优质服务推荐标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


    聚焦“看病更舒心、服务更体贴”,大力提升群众看病就医体验。连续出台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60条措施、缓解群众“看病难”10条措施,接续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百日行动、“双命名双提升双满意”三年行动、“群众就医体验大提升”行动等为民便民利民活动,改善群众看病就医体验。2021年度全省住院、门诊患者满意度分居全国第二、第三,患者满意度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特别是主题教育以来,我省聚焦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问题,组织开展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百日攻坚行动和“四送四进四提升”健康促进行动,进一步提升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


坚持开拓进取

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针对新冠疫情暴露出的问题,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健全完善公共卫生十大体系,实施公共卫生能力提升七大行动,全面提升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水平。


    积极推进改革探索。2020年,顶格成立省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5个工作组,在省疾控中心实体化运行,有效提升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选取省、市、县三级10家疾控中心作为试点单位,从功能提升、社会服务、人才激励、绩效管理等9个方面重点推进建设发展,取得明显成效,被评为全省试点改革品牌。青岛市疾控体系改革入选2022年度全国“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2023年,疾控中心改革试点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试点范围扩大至所有市级疾控中心和30%的县级疾控中心。


    积极推进标准化建设。开展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加快实现疾控中心人员配备、基础设施、仪器装备、职能落实“四个标准化”。目前,全省疾控中心较行动前新增1861人,改扩建74.4万平方米,建成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452个;省疾控中心和16家市级疾控中心全部具备基因测序能力;13家市级和98家县级疾控中心达到建设标准;15家市级和91家县级疾控中心实行绩效考核;三级疾控中心共聘任首席专家302名。


    积极推进公共卫生救治能力提升。省级建设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及2个分中心,总床位3500张;16市全部建设1所达到三级标准的传染病医院;全省传染病救治床位达到1万张以上;县级综合医院全部设置感染性疾病科。


    积极推进医防融合。深化扩大医防融合试点,健全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深度协作机制,建立医防融合标准化流程。在全国率先开展“三高共管、六病同防”试点工作,积极探索提供综合连续健康服务。省疾控中心与6家省级医院签订医防融合协议,建立业务领导牵头、首席专家支撑、业务科室配合、专业人员驻点的“1+1+2”工作模式,联合开展呼吸道疾病、肝病等专病防治合作,医防融合机制不断深化。


注重传承创新

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坚持把推动中医药发展放在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位置,推进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扎实推进示范区建设。2021年12月,山东省被确定为全国首批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省份,全省中医药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在全国率先设立省委书记担任组长的省促进中医药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并列为省委议事协调机构,完善组织管理机制。全省16市、136个县(市、区)也都成立了领导小组。率先印发示范区“1+3”建设方案,建立“446”工作机制,明确35项“揭榜挂帅”改革项目,医保支持、科技激励、人才评价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深化中医药医改工作。在全国首创中医优势病种收费方式改革,被新华社称为深化医改的“山东中医样本”。积极开展中医日间诊疗医保支付试点工作,目前,中医日间诊疗医保支付试点实现16市全覆盖,试点病种数量不断扩大,淄博、济宁、泰安、威海、滨州、德州、菏泽7个市试点病种数量达20种以上。威海市中医药改革经验入选《中国医改发展报告(2022)》蓝皮书,入选2021年度全国“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


    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建成高血压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国家级重点学科38个、重点研究室和实验室19个,争取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4个,启动实施“齐鲁医派”中医学术流派传承项目。目前,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发展到16个专业28个集群,“五个全科化”服务模式全面推开,全域建设智慧共享中药房。


突出示范引领

打造健康多领域山东经验


    坚持高点定位、高标推进,加快建设医养结合示范省、“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着力打造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北方),推进国家基层卫生健康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全力推动医养康养向高层次发展。

    坚持高点定位、高标推进,加快建设医养结合示范省、“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着力打造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北方),推进国家基层卫生健康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全力推动医养康养向高层次发展。


    全力推进医养结合示范省建设。2018年启动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创建工作,加大政策推动,加强制度创新,完善标准规范,率先在全国提出“具备法人资格的医疗机构申办养老机构不需要设立新的法人”,建立60岁以上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加快医养结合机构发展,到2022年底,两证齐全医养结合机构882家,位居全国第一。总结推广“团队履约、医养进家”,“政府推动、走进乡村”,“两院一体、集中照护”等多种服务模式。山东省推动医养结合的实践做法,纳入中央组织部和健康中国行动典型案例,济南、青岛、济宁曲阜医养结合做法被央视报道,并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经验做法。


    全力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建设。搭平台、建队伍、构机制,实现互联网与医疗健康深度融合,全面提高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水平,“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建设纳入全国区域服务十大案例。建设“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平台,对接二级以上公立医院486家,为群众提供统一的线上服务入口。截至目前,全省设置互联网医院296家,累计发放电子健康卡超1.56亿张。建成全国唯一实体化运行的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成立山东健康医疗大数据管理中心,设立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的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模式加速形成。


    全力推进基层卫生健康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以国家基层卫生健康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平台,省、市、县三级联动,统筹推进“1+2+7”国家和省级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试验区在投入保障、医保、价格、服务等机制建设方面探索突破,争取今年拿出一批含金量高、能够在全省推广的政策措施,努力保持走在前列。


    下一步,山东将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改革系统集成和高效联动,以改革破难题、激活力、增动力,进一步完善全周期、全人群、全方位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来源 健康山东

晁玉萍 刘慧(实习)报道


发表评论

返回列表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