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医健康说 | 被坏情绪“缠上”就得吃药?专家:中医调试有妙招
10月9日下午,山东省卫生健康委举办“鲁医健康说”系列健康知识发布会“世界精神卫生日”专场。会上,山东省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身心医学科主任医师阎兆君,就中医理论中“心”“神”与现代心理学中“心理”“精神”的异同,以及中医在情绪调节方面的非药物方法,进行了专业解读。
阎兆君指出,中医所说的“心”与“神”,与现代心理学中的“心理”和“精神”有相通之处,但也具备独特的中医内涵。中医将“神”,即精神、意识与思维活动,视为生命的主宰,并与身体脏腑、气血津液紧密相连。在中医整体观中,“形神合一”,身体与精神不可分割。
具体来说,中医认为“心”是“君主之官”,主神志,是一个综合的“生理-心理”功能系统,统管着人的情绪、思维和意识。当人有情绪波动时,比如压力大、焦虑,中医认为这会影响到不同的脏腑功能。如:“怒伤肝”,经常发怒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思伤脾”,过度思虑会导致消化功能减弱;“恐伤肾”,极度恐惧会耗伤肾的精气。反之,脏腑功能失调也会影响情绪,如肝火旺的人容易烦躁易怒,心血不足的人可能会失眠多梦、心神不宁。这正是中医独特的“情志与脏腑”相互影响的理论。
面对情绪困扰,中医除了药物调理,还有许多行之有效的非药物调适方法,简单易行,适合日常实践。
一是情志相胜法。此为中医特有的心理治疗方法,核心在于“以情制情”,利用一种情绪去调节另一种过度的情绪。“怒伤肝,悲胜怒”,当人暴怒时,可以通过听一首悲伤的歌曲、看感人的电影等方式,用适度的悲伤情绪来平复怒火;“忧伤肺,喜胜忧”,当人忧愁时,可以通过看脱口秀、喜剧电影等娱乐方式,改善抑郁、焦虑的情绪。
二是导引吐纳法。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及各种呼吸训练,通过特定动作配合深长呼吸,调和气血,舒缓身心。现代研究证实,这类运动能有效降低皮质醇水平,缓解焦虑和压力。
三是音乐疗法。中医根据“五音对应五脏”的理论,运用不同调式的音乐来调理情绪。如宫调式《梅花三弄》悠扬沉静,有助安神;角调《姑苏行》充满生机,可疏肝解郁。
四是穴位按摩法。按摩特定穴位,可快速缓解情绪不适。内关穴(手腕横纹上约三指宽处)可宁心安神、缓解焦虑;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为疏肝解郁、平息怒火的重要要穴。
此外,饮食与起居也不容忽视。中医讲“胃不和则卧不安”,保持饮食规律,少食辛辣油腻,有助情绪平稳。充足睡眠是养神的关键,“人卧则血归于肝”,良好睡眠能让肝得以休养,进而更好地调节情绪。
总之,中医处理情绪问题强调整体调理,通过恢复身体平衡来改善心理状态,注重“顺应自然”与“自我调节”。这些源远流长的中医智慧,在今天快节奏的生活中,依然为我们守护心理健康提供着宝贵的指引。
晁玉萍 刘茜美婷 报道
扫一扫 关注我们
山东天使健康救助联盟
山东省扶贫开发基金会 • 天使健康专项基金